德国“二把手”克林拜尔日前放出一句“狠话”:跟美利坚掰扯关税,要是谈不拢,整个欧罗巴联盟就得抱团“招呼”山姆大叔。
这听着是不是颇有几分“亮剑”的意味?
先捋一捋这“关税”究竟是何方神圣。
说白了,就是国与国之间做买卖,彼此雁过拔毛,收取的“通行费”。
费率高了,对方的玩意儿就显得“金贵”,竞争力锐减;费率低了,自家营生又可能受挤兑。
故而,关税这门道,玩的便是锱铢必较的平衡之术。
德意志此次敢于“硬顶”,依仗的是啥?
自然是欧罗巴联盟这个“家长里短”。
德意志贵为欧盟头号出口大户,经济体量在那儿杵着,一颦一笑都牵扯着整个欧洲大陆的神经。
克林拜尔叫嚣要“同仇敌忾”,可不是泛泛而谈。
欧盟内部,各成员国的经济肌理、产业禀赋千差万别,对美利坚的仰赖程度也各有不同。
有的或许更倚重美利坚市场,不愿兵戎相见;有的或许更看重护犊子,对美利坚的贸易做派早已龃龉丛生。
这就好比一个班级,有学霸,有学渣,有运动健将,亦有文艺青年。
一旦碰上事儿,大家的盘算定然是南辕北辙。
德意志想当这“班长”,将大家捏合到一块儿,着实不是件易如反掌的事儿。
再瞅瞅美利坚。
这些年,它的贸易政策一直挺“独树一帜”的。
动辄祭出关税大棒,搅得寰球不得安生。
美利坚这么做,无非是为了“圈地自萌”,庇护自家产业,增加就业岗位。
可问题是,这种“美利坚优先”的路数,戕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,也破坏了全球贸易的规矩。
这就如同一个小区,有人觉得自家小院儿最要紧,把篱笆砌得老高,结果挡了邻居家的光。
邻居自然不会善罢甘休。
眼下,欧盟想要跟美利坚“扳手腕”,胜算几何?
这还真不好妄下定论。
一方面,欧盟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,跟美利坚硬碰硬,后者也得掂量掂量。
另一方面,欧盟内部的凝聚力,以及应对美利坚各种花式操作的能力,都还是未解之谜。
再者,贸易战这玩意儿,一旦开打往往是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
德意志的经济部长也发话了,贸易龃龉,谁也落不着好。
谁也不愿看到这幅图景。
究其根本,关税纷争折射的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流变。
过去几十年,全球化让各国经济唇齿相依。
而今,一些国家开始标榜“自主可控”,试图削减对外依赖。
这种趋势,恐怕会让全球贸易变得更加扑朔迷离,动荡不安。
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简单的“贸易保护主义”时,是否忽视了潜藏于水面之下的结构性问题?
譬如,国内产业升级的滞后,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,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羸弱地位等等。
说白了,关税谈判并非单纯的数字博弈,而是国家利益、发展战略的较量。
德意志此番表态,既是对美利坚施压,也是在敲打自身,以及整个欧盟:在全球经济的棋局中,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切莫被人牵着鼻子走。
这场关税谈判的结局如何?
谁也无从预知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结果如何,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而我们,作为这个地球村的村民,也唯有静观其变,顺应时势,在这风云际会的世道中,竭力寻觅安身立命之所。
